2025年7月23日,内蒙古一座矿企内,六名东北大学学生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不幸溺亡,一名带队老师受伤。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将本应是知识殿堂与实践熔炉间的桥梁,瞬间变为吞噬生命的深渊。这不仅是六个家庭的破碎,更以血的代价拷问:在产教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谁来真正守护学生实地实习的安全?
这起事故,揭示了学生实地安全保障体系的深层漏洞。浮选槽内矿浆深达十几米,含有腐蚀性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离子,密度远超清水,一旦坠入几乎没有生还可能。涉事企业曾宣称2024年实现“零事故”目标,并在近期会议中强调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然而,格栅板的脱落,直接戳破了“零事故”的假象,揭示出企业在日常安全管理、设备维护上的严重失职。
尽管企业高调宣称安全目标,并按规定召开安全会议,但事故的发生表明其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未将安全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操作环节。这种表里不一,正是对实习生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企业作为实习场所的提供方,对实习环境和设施的安全负有主体责任,必须确保所有安全防护措施到位并定期检查,这不容任何借口和推诿。
学校在此类校企合作实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却也面临制度性挑战。此次实习与学生毕业要求直接挂钩,参与人数众多。学校组织实习,理应承担起学生安全的首要责任。然而,现有《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实习安全责任划分和执行细则上仍存在模糊地带,尤其在非劳动关系下学生权益保障不足,为责任推诿埋下隐患。即便学校多年组织此类活动,经验积累也无法替代严谨的风险评估与持续的监督。
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亟需构建一套更为严谨、可操作的校企实习安全责任体系。首先,应细化立法,明确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具体安全职责,消除模糊地带。其次,学校与企业应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协议,详细列明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保险购买等条款。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安全评估,并将结果作为合作依据,可有效弥补学校自身评估能力的不足。
此外,监管部门的角色不可或缺。他们应加强事前审批,严格审查实习单位的安全资质,并强化事中巡查,确保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容任何侥幸。只有将安全责任真正“绑定”到法律的细则、学校的评估体系和企业的生产资质中,才能让“生命格栅”不再脆弱,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安全地从课堂走向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安全,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良心的底线。
配资论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