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8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刘成琳 曹爱民)前列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男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年我国新发前列腺癌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4.75万。
为提高公众对前列腺癌治疗选择的科学认知,8月1日,安斯泰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开展了一场前列腺癌疾病科普交流活动,该院国际医疗部外科主任张晓波解读如何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分享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危险因素需重视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上升态势。分别位居中国男性发病和死亡癌谱的第6位和第7位。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老年男性群体不断扩大,而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与年龄高度相关,“大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前列腺癌高发人群,需要常规地进行PSA的筛查,如果有异常就做下一步的检查”,张晓波教授建议。
随着医疗筛查的普及,更多前列腺癌病例得以在早期被发现。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减少,肥胖人群增多,都为前列腺癌的发生埋下隐患。遗传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应提早进行筛查。长期暴露于化学物质、重金属等环境和职业因素,也可能对前列腺健康构成威胁。
展开剩余58%部分前列腺癌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特定基因如BRCA1、BRCA2、HOXB13等的突变或变异,与发病紧密相连。慢性炎症引发的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以及长期氧化应激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也是促使前列腺细胞癌变的重要因素。
药物选择有讲究,创新方案带来新希望
选择前列腺癌治疗药物时,疗效、副作用、依从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都是关键因素。疗效是首要考量,优先选择经大量临床研究验证、治疗效果显著的药物。以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全人群为例,mHSPC疗法八年随访数据显示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获益至少可持续8年。
同时,应尽量选择副作用低、对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影响小的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考虑到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应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少的治疗药物。
多领域聚焦研究,推动精准化治疗
在全球范围内,未来前列腺癌研究聚焦多个重点领域。早期诊断方面,分子影像学技术、生物标志物、液体活检等领域研究将助力实现更精准、更早的癌症发现。
技术创新层面,远程健康监测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用于肿瘤评估及疗效预测)有望为前列腺癌诊疗带来革新。
治疗技术上,内分泌治疗的优化、局灶治疗的发展、免疫治疗的突破以及放射治疗的精准升级,都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新药研发持续推进,推动高危人群筛查,探索早期患者新型辅助治疗。”张晓波教授表示,前列腺癌治疗未来趋势将朝着精准化迈进。基于基因检测如BRCA1/2、HOXB13突变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因人而异”的精准打击。
联合治疗模式将成为主流,AR抑制剂与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应用,有望突破耐药瓶颈,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论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